去過了Los Angeles, San Fransisco
這次特地選了心嚮已久但尚未有緣一遊的 Seattle 作為回台前停留的城市
對這個連年在全美最適居住城市總是榜上有名的美國西北大城
好奇寶寶的我有著來自電影,音樂,咖啡,建築,飛機,微軟等等豐富卻又片斷的印象拼貼
知道只有兩三天的時間也不可能遍攬城市風景
而有幾個近年超夯的建築大師的作品也非得安排時間去體驗不可
只好行前便告訴自己在不把腿走斷的前提下
看多少算多少啦
當然還要留點時間吃點好吃的當地美食
今天想先說一下由建築普立茲克獎得主
荷蘭建築師 Rem Koolhaas 領軍的 OMA 團隊主導設計的 Seattle Central Library
我萬萬沒想到這個有著不規則多邊形玻璃雕塑般外觀的龐然大物
就位在這次我們落腳的Renaissance Hotel的對街!
當機場巴士由街角轉彎而不經意瞥見它的身影時
當下我在車上叫出聲來 O~~~h my god
這個在一片現代高樓林立的Seattle downtown中顯得非常秀異特出的建築物
是在2004年5月落成的
據說開幕當天吸引了超過2萬5千人湧入一探究竟
而目前常態性的維持每天8千人次入館
是舊市圖的兩倍,借閱率也比從前提高了65%
足見一個有遠見的政府和正確的文化性公共投資會對一個城市產生如何深遠的影響
這個作品的特殊性可能無法在這篇文章中作太深入的介紹
但我知道要體驗一個建築的美好與否
只有真正走進她的空間
補捉光線流洩的片刻
觀看人們俯坐的姿態
把全身浸潤在她的環抱中去行走感受
才會明瞭
而這個作品正解答了我先前對Koolhaas建築理念的文字說明因無從經驗而無法理解的缺憾
首先,撇除她可能無法用傳統美學眼光看待的獨特外觀
不算特別優美,但真的很特別
基地街廓高達三層樓的落差及被超高大樓圍繞的環境
讓我再多看她幾眼以後
竟不覺得她有書上照片的巨大不可親近
反而和周遭的現代主義方盒子大樓產生戲劇性的對比和對話的張力
吸引著我走進一探究竟
原來OMA團隊在面對新時代的需求
給圖書館下了一個新的定義: 她不是一個消極靜態藏書的建築
而是動態成長的,藏滿資訊的大倉庫(information warehouse)
除了創造絕對的user friendly環境(不只市民,還有館員,都同等的被尊重)
OMA也發展出前所未見的高達四層樓的環繞式書庫(books spiral)
方便藏書成長的調配,也方便管理和使用者不用被上下樓層干擾
自在輕鬆的在緩坡上找書
以下兩張照片可看出書庫緩坡和明亮穿透的環繞式樓層關係
整個建築的設計並不特別奉行何種外觀形式或玄妙的設計概念
而是順著室內空間量體功能需求的排列組合,法規,和環境一連串的創造與妥協出來的結果
說它是解構主義建築,倒不如說是一個space diagram的成品展現更能體現設計的表現
其實最令我激賞或感動的
除了前所未見的大尺度玻璃建築量體所帶來的奇特外觀表現和室內光影交錯的結構美感之外
從一樓走到十樓的最高點
我發現這間圖書館的使用者, 非常不同於台灣的一些大型公立圖書館
除了當然的閱讀者和研究者之外
每個樓層, 每個不同的area, 都有老老少少駐留看書,上網, 使用率非常的高
取名 living room的三樓大廳
有商店,咖啡香,開放式的演講廳,不拒絕遊民和閒晃觀光客的沙發
大家安安靜靜的敞徉在天光灑落的一方角落, 各自看著一本心愛的書
這是一個高度平等的,真正屬於全體市民的大客廳,大書房
鋪面是公共藝術-1
鋪面的多國木雕浮刻文字也是讓人驚喜的公共藝術-2
明亮的天光和繽紛的色彩
顛覆傳統圖書館的暗灰與封閉
四樓小型會議區用了流線形的紅色隔間
有種前衛超現實的幻想趣味
樓層交錯的區塊和大天井
讓整個建築時時出現可互相觀看的落差
3F living room 的 friend shop 五座分離的展示櫃
在每天打烊時會組合起來成為一體 cool !
當然
這也是一棟經過認可的昂貴綠建築哦
附上兩張剖面圖給大家想像一下
再告訴大家一個驚喜的好消息
位在士林夜市和捷運劍潭站之間
未來將出現OMA團隊在台灣的第一個地標性作品--台北藝術中心(與台灣大元合作)
超級令人期待, 只希望不會像故宮南院般外行干預內行
看看她的長相吧
what can I say? O~~~h my god
有興趣的人,即日起至6/24在北美館有此次競圖的作品展出
快去看吧
後記:
OMA全名: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這次元宵期間不幸發生大火的北京央視新大樓也是OMA近年著名的作品
再八卦一下:
OMA的主要partner之一,Ole Scheeren就是常常登上影劇版角落的大影后
張曼玉小姐的現任男友
他也將會是OMA台北藝術中心一案的主要駐台負責人哩